2025年9月初,成都世紀城第十一屆四川農業(yè)博覽會現場,出生于1997年的筠連紅茶制藝非遺傳承人王凈的展臺前熱氣氤氳。她手執(zhí)茶壺,將三杯色澤各異的茶湯依次排開——“早春梅仙”的花果蜜香俘獲了女士們的芳心,“又見秋月”的濃郁高香則備受男士青睞,還有為年輕人準備的冷泡茶“青壺小隱”。這場面與一個月前她在四川省政府新聞發(fā)布會上的展示如出一轍,但此刻,她面對的是更真實的國際采購商和年輕消費者。
“這杯‘又見秋月茶王紅茶’,用的是白露后采摘的當地特有品種,高香、蜜香帶橘糖香。”王凈向駐足者解釋,這也是筠連紅茶——傳統(tǒng)工藝的特色代表。最新統(tǒng)計顯示,2024年該縣共產茶2.46萬噸,其中紅茶8550噸。茶農收入實現16.53億元,加工產值21.21億元,綜合產值達85.03億元。這場農博會成為筠連紅茶年度品牌營銷的關鍵節(jié)點,也是觀察其產業(yè)戰(zhàn)略的微觀窗口。
王凈告訴灣財研究員,臨近中秋,公司已接到部分訂單,但她更在意的是如何讓年輕人停下腳步,品嘗一杯真正的中國好茶。
第十一屆四川農業(yè)博覽會現場來自筠連的紅茶制藝非遺傳承人王凈正在整理展臺。
川紅工夫何以躋身“三大高香紅茶”?
歷史與技藝的雙重積淀
筠連縣的種茶史可溯至唐代,而筠連紅茶的現代化敘事始于1951年——中國茶葉公司在西南設立7個紅茶推廣站,筠連作為唯一縣級站,站長戴心鏞在天上宮演示紅茶制法,標志著“川紅”正式誕生。1956年,國家外貿部在筠連建立西南唯一紅茶示范廠,茶葉經馬幫運至宜賓,沿長江抵重慶加工,最終由滿洲里出口蘇聯(lián),奠定了其國際化基因。
作為川紅工夫的典型代表,筠連紅茶因品質獨特,與滇紅、祁紅并稱“中國三大高香紅茶”。在百年傳承中,一代代“筠州茶匠”不斷完善工藝,形成萎凋、揉捻、發(fā)酵、干燥4道初制工序,以及園篩、撩篩、揀梗等8道精制工序,共12道核心技藝。如今,生產線已向規(guī)?;?、智能化升級,如醒世茶業(yè)建成單日加工3萬斤鮮葉的智能化生產線,為“黃金白露”“仙霧鳳茗”等產品品質穩(wěn)定性提供保障。
這種技藝與國際化基因延續(xù)至今。2024年,筠連建成西南首個新茶飲標準化車間,單日可加工鮮葉40萬斤;茶葉出口覆蓋阿爾及利亞、摩洛哥等“一帶一路”10余國,新茶飲原料出口同比增長120%。
在此背景下,王凈所在的鳳鳴茶業(yè)(1961年建廠)已實現從“仙霧鳳茗”傳統(tǒng)線到“青壺小隱”年輕化子品牌的雙軌運營。在她看來,這種雙品牌戰(zhàn)略正是老牌茶企應對時代變化的縮影:“‘仙霧鳳茗’堅守非遺技藝的嚴肅性,而‘青壺小隱’則是我們用‘糖衣’包裹的‘良藥’,讓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喝到真正的好茶?!?/p>
展會現場前來品筠連紅茶的消費者絡繹不絕。
“氣候特色農產品”認證背后,
藏著怎樣的自然密碼?
農博會上,王凈特別強調筠連紅茶的“氣候特色農產品”認證——2025年5月,中國氣象局授予這一稱號,認可其獨特風土。
宜賓市筠連縣銀星村生態(tài)茶園。
據悉,筠連縣這座地處川滇交界處的山區(qū)小縣,最高海拔1777.2米,最低海拔368.5米。森林覆蓋率56.45%,年均負氧離子濃度4018個/m3,被譽為“中國天然氧吧”。境內86%的土壤富硒,加上溫和的氣候和充沛的雨量,造就了筠連紅茶獨特的“橘糖香”和醇厚口感。
這種自然稟賦直接轉化為市場優(yōu)勢。當地主栽品種“早白尖”發(fā)芽比江浙早20-30天,使筠連春茶搶占時間窗口;而白露時節(jié)晝夜溫差拉大,催生“黃金白露”特有的醇和滋味。據筠連縣農業(yè)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為了強化加工產能保障,承接早春茶鮮葉紅利,針對早春茶鮮葉“短期集中、易變質”特性,通過“政府投資+社會資本”聯(lián)動提升加工能力:政府投資60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本近2億元,改造新茶飲原料生產線11條,其中筠連茶業(yè)建成單日加工鮮葉30萬斤、精制毛茶8萬斤的初精制一體化車間,年產能居全省前茅;醒世、鳳鳴等20余家龍頭企業(yè)完成生產線升級,醒世茶業(yè)日加工2萬斤鮮葉紅茶生產線高效運轉,確保早春茶鮮葉“當天采摘、當天加工”,避免品質損耗。
目前,全縣茶園面積30萬畝,重點種植和推廣烏牛早、早白尖、天府紅二號等早熟品種,其中烏牛早占茶園總量26%、早白尖等適制紅茶品種占比超80%,未來計劃新增(老茶園改造)烏牛早等早熟品種種植面積2萬畝,進一步擴大早熟品種帶來的時間紅利。
一片綠葉如何點綠成金?
看茶旅融合激活鄉(xiāng)村振興新模板
農博會筠連紅茶展位上采購商絡繹不絕,筠連巡司鎮(zhèn)銀星村相關負責人也展示了一組數據:該村2.2萬余畝茶園年產值超億元,連續(xù)多年獲評“全國鄉(xiāng)村特色產業(yè)億元村”,同時入選全國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,實現“集中連片、宜機作業(yè)、統(tǒng)一管理”。類似的專業(yè)村在筠連有50余個,構成鄉(xiāng)村振興的支柱網絡。
茶園變景區(qū),茶旅融合進一步放大價值。筠連縣作為“川紅故里”,近年來通過茶文旅深度融合,推動產業(yè)從傳統(tǒng)種植向品牌化、多元化升級。目前,全縣茶園面積達30萬畝,年產干茶2.4萬噸,紅茶產量占全省50%以上,2023年茶產業(yè)綜合產值突破82.5億元,其中茶旅收入約30億元,“筠連紅茶”品牌價值達46.92億元。
當地以“川紅小鎮(zhèn)”為核心,串聯(lián)古茶樹群落、非遺工坊、茶文化博物館等資源,打造“非遺+研學+旅游”產業(yè)鏈。通過建設智慧茶園、統(tǒng)一鮮葉交易標準、引入社會資本開發(fā)茶旅綜合體,實現“茶園變景區(qū)、茶品變商品”的轉型。例如,銀星村依托茶產業(yè)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,旅游收入超6000萬元,成為全國鄉(xiāng)村特色產業(yè)億元村。
村里茶農將采摘好的茶葉送到集中收茶地。
此外,筠連計劃進一步挖掘苗彝文化、南絲綢之路等特色IP,推出定制茶禮、茶文化研學等體驗項目,并借助高鐵通車機遇拓展省外市場,目標到2027年茶旅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。這一從“綠葉”到“金葉”的實踐,正為鄉(xiāng)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筠連樣本。
茶農在自家茶園采茶。
茶品變商品,隨著新茶飲的廣受歡迎,筠連縣還通過拓展新茶飲原料供應鏈與開發(fā)茶衍生品,推動茶產業(yè)從傳統(tǒng)種植向多元化高附加值轉型。政府投資60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本近2億元,改造11條新茶飲原料生產線,建成單日加工鮮葉30萬斤的智能化車間,與農夫山泉、娃哈哈等企業(yè)建立“訂單式收購”模式,有效穩(wěn)定鮮葉收購價,2025年春茶均價提升15%-20%,帶動茶農畝均增收500元以上。同時,140余家茶企創(chuàng)造超10萬個臨時崗位,推動“種植+務工”雙增收模式。
筠連建成西南首個新茶飲標準化車間。
單日加工鮮葉30萬斤的智能化車間。
未來,筠連將深耕茶衍生品賽道,計劃開發(fā)茶酥、茶巧克力等休閑食品,并推出功能性茶飲品、茶日化產品,目標2027年茶食品產值突破2億元。通過智能化改造和夏秋茶綜合利用技術,力爭將茶園資源利用率從30%提升至70%,進一步延伸產業(yè)鏈,構建“茶業(yè)+健康+文旅”融合發(fā)展的新格局。
品牌價值全國第八,
筠連紅茶如何破局年輕化與全國化?
盡管成績顯著,王凈在農博會交流中仍坦言危機:“筠連紅茶品牌價值已達46.92億元,位于全國第八,但消費者認知度遠低于滇紅、祁紅,全國知名度仍需提升?!?/p>
對此,縣政府以“公共品牌+企業(yè)品牌”雙輪驅動,一邊聘請專業(yè)機構重塑“川紅故里”定位,制定地理標志標準;一邊培育醒世、鳳鳴等龍頭企業(yè),讓“黃金白露”挺進京蘇高端市場,“仙霧鳳茗”覆蓋浙閩傳統(tǒng)茶區(qū)。文化賦能成關鍵抓手:川紅博物館里,1959年敬獻毛主席的茶樣靜述輝煌;非遺工坊中,3500名“筠州茶匠”延續(xù)著手工揉捻的溫度。
線上渠道的開拓亦聲勢奪人。村官直播大賽創(chuàng)下百萬觀看量,茶園VLOG在小紅書瘋狂刷屏,2024年電商銷售額突破1億元。線下,115家體驗店從陜西開到青海,茶旅路線年引流5萬人次。但筠連的發(fā)展目標不止于此——“未來三年,我們將在西安、重慶等城市新建直營店,推出定制茶禮和研學課程?!笨h茶業(yè)中心負責人透露。
從主流媒體的廣告投放到抖音的“村官帶貨”,從茶山的非遺工坊到都市的體驗店,筠連紅茶正在編織一張立體渠道網絡。正如一位業(yè)內觀察者所言:“區(qū)域品牌的全國化,本質是文化敘事與渠道效率的雙重博弈?!倍捱B,正試圖用一杯茶的溫度叩開這扇大門。
醒世茶業(yè)推出了茶月餅。
95后的王凈則將百年川紅功夫裝進便攜易泡杯,推出專為冷泡設計的“輕享裝”,讓茶融入辦公室與健身房?!安蛔寶v史成為負擔,而是讓喝茶變輕松?!边@位非遺傳承人將圍爐煮茶變?yōu)樯缃粌x式,用“日光味的甜”代替專業(yè)術語。在她看來,吸引年輕人不僅要產品便捷,更要將文化轉化為他們認同的語言。目前,王凈團隊已嘗試小紅書種草、直播帶貨等年輕化傳播,讓“橘糖香”觸達Z世代。
【尾記】
“湯色紅艷,有蜜糖香?!鞭r博會閉幕當日,王凈收到不少采購商的品鑒評價。這份專業(yè)評價,與她曾祖父時代出口蘇聯(lián)的川紅工夫工藝記錄遙相呼應。從馬幫駝鈴到高鐵疾馳,從政治獻禮茶到新茶飲原料基地,筠連紅茶的百年嬗變,恰是中國農產品品牌現代化轉型的縮影。
筠連紅茶在展會現場受到消費者好評。
正如筠連縣委書記謝曉丹在2025年新聞發(fā)布會上的總結:“一片茶葉點綠成金。我們堅持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,2024年,全縣產干茶達2.46萬噸、茶農收入實現16.53億元,紅茶產量、產值連續(xù)三年居全省第1,每片茶葉都讓‘川紅故里’的金字招牌持續(xù)煥發(fā)新光彩。”當王凈收起展臺最后一套茶具,農博會的喧囂暫歇,而筠連紅茶的下一輪國際化征程已悄然啟幕。
來源 | 南都·灣財社研究員 鄭曉慧
筠連縣融媒體中心 筠連發(fā)布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